博客是一个译名,其英文名称为blogger,也称之为weblog,直译有的译成网络日志,有的译成网录。博客这种方式最先发源于美国,德拉吉是博客的创始人,他通过报道克林顿性丑闻事件而被人关注。而其所用的手法及操作流程就成为博客的开山之作。博客的母体是互联网,也许网络这种形式更适合博客式自由流畅的表达,所以博客在美国马上兴旺起来。方兴东与王俊秀很早就注意到这种现象,2002年两个人将这个名字翻译成中文,就是“博客”。
博客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2003年,博客这个诞生于互联网上的“婴儿”,伴随着一个个震惊中国人神经的新闻事件,逐渐成长为一个“巨人”。从孙志刚事件到孙大午案,从反网络色情第一人王吉鹏到《遗情书》炮制者木子美,博客们通过键盘、鼠标向世人敲击出自己的声音,显示出其愈加强大的传媒力量。
“博客”既可以当名词用,也可以当动词用。伴随“博客”这个名字诞生的还有博客中国网站,定位于it类评论和研究的一个深度网站。最早加入这个阵营的有汪丁丁、李希光和姜奇平、孙坚华、谢文等人,这个网站一建立,便迅速成为目前国内最有吸引力的博客网站,对于博客在中国的启蒙、普及和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从2002年开始,方兴东就不断地推广“博客”这个称谓。2002年12月,千龙研究院和博客中国网站联合举办了“首届博客现象研讨会”,国务院新闻办、中宣部等政府部门,各大主流媒体及有关学术界人士出席了会议,显示了主流媒体和政府有关部门对博客现象的关注,并有意正面推动博客事业的进展。但在这个时候,博客现象还更多地是被一些it业、传媒业的先知所掌握,普通大众对之知之甚少。
真正使博客进入寻常百姓视线、进入媒体版面,还是源于两个人和由之引起的事件,即王吉鹏与木子美和他们所代表的互联网反黄事件与木子美事件。巧合的是,两个人都是2003年6月份在各自所属的博客中国网站和博客中文在线网站注册成为博客的。王吉鹏在6月18日发出其挑战三大门户网站、批评网络色情的文章《网站ceo的下一个称呼》,木子美则在6月19日发出其后来被广为关注的“遗情书”。
从6月中旬开始,博客和网络色情批评立刻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各类媒体竞相报道,三大门户网站在这个看起来如同蚂蚁挑战大象的故事中,共同选择了沉默,但在行动上,却以最快速的形式删除了王所指认的涉嫌色情的事实,“中国移动”也在这种压力下出台一系列强硬措施。这个事件的直接效果就是很好地净化了当前的网络环境,也使更多的人认识到网络色情的危害。王吉鹏所引发的事件也被称之为博客在中国的第一个实践式的里程碑,王本人也由一个普通的大学教师,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博客。
11月初,三大门户网站不约而同地推出纸媒体对于木子美的专访,文章立刻在互联网上激起轩然大波。木子美事件成为一场冲击波。在这股冲击波的强力推动下,“博客中国”的全球排名走向前所未有的高度――当月13日和14日连续两天停留在第1700名,15日继续上升到第1200名,而此前的最好名次停留在5000名左右。一时间,博客这种形式被更多的中国普通民众所关注。三大门户网站都做了关于木子美的专题,由木子美事件所引发的评论更是无数。博客以这种非常意外的方式走向大众,某种程度上,木子美事件是博客在中国的第二个标志性的里程碑事件。木子美本人在搭上博客这架飞机后,也迅即成为中国最知名的博客。
“今天你博客了吗?”已成为一个搞笑而又很有意思的问候。无疑,这两个人使博客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扩张。
如今,全球博客数量已经逼近1000万左右,占网民总数的1%-2%。中国博客的数量(活跃的)已经在1万人左右。日本和美国的博客发展已经主要由主流大公司开始推动,但目前国内所有的主流互联网公司,包括三大门户等都还没有提供博客托管服务。而目前活跃的博客服务多是民间个人网站性质,这是这次博客世界难以抵挡木子美威力的根源所在。但是,这个局面在2004年一定会被打破。主流互联网公司,甚至主流媒体网站开始提供博客服务,或者开设博客栏目,绝对是要成为事实的。
关于博客的系统性总结以及博客的秩序和架构,被称为中国博客教父的方兴东在2003年8月份出版的《博客:e时代的盗火者》中有精彩论述。
目前国内比较知名的博客类网站有方兴东领导的“博客中国”、提供个人博客服务的“博客中文在线”以及网易的“商业博客报道”等。
(来源:博客中国网)